老子清廉思想解析

发布者:jsadmin发布时间:2014-06-12浏览次数:302

《史记》中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官的职责是“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①],为统治者总结和积累政治经验。史官的身份让老子熟知历代统治者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在如何修养官德的问题上,老子感触尤深,也最有发言权。虽然时光流逝了两千多年,但老子的清廉思想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一、老子清廉思想的内涵
“道法自然”1]169让老子的清廉思想见解独特、境界深远。“道家自老子起,相信自然中隐含着比人的心智力更高的深奥法则,希望以此法则来更正人类生活。”[2]317自然法则体现在老子的清廉思想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内涵:
(一)无为
老子理想的为官者形象是让人民不知道他的存在,“太上,不知有之。”1]141,也就是以一种不着痕迹的方式进行引导,让人民在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中各尽其力。老子反对侵扰人民的做法,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1]291治理国家就像煮小鱼一样,不停翻腾就会混乱不堪,强调给人民一个安定平稳的政治环境。不能因为自己的贪婪剥夺百姓的财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1]330。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在廉政方面,就是要求为官者不要好大喜功、无事生非。在给老百姓制定一定统治规范的基础上,维持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老子希望为官者能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284,既方正锐利、直率明朗,又宽厚而不伤人。
(二)爱民
老子的清廉思想里包含着可贵的民本思想,“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1]221,这也是一项自然法则。所以为官者在人民面前应该做到谦恭下士、身先士卒,“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1]308。发自内心地对人民谦下,还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利益之后。这一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执政理念中也得到体现。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了民生问题,强调党的官员要把为人民谋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第七条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从党对民生问题如此强调可见,只有真正做到爱民,才能巩固统治基础,而爱民正是廉政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三)虚静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1]134虚和静都是形容人心境的空明宁静状态,这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自然自在状态。由于外物的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而让心灵蔽塞不安。只有时时刻刻注意“致虚”和“守静”,才能恢复心灵的清明。这一过程就是修道的过程,“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1]212,当人们心中的贪欲萌芽时,就用道的真朴来安定它,使人心趋于宁静。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为官者以虚静之心应对种种诱惑,从内心深处拒腐防变。
(四)寡欲
老子作为史官,对人欲横流的危害深有体会,“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1]245古来很多身死国灭的史实都是欲壑难填造成的,所以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147。如今的贪官污吏生活已经很优裕,比一般老百姓高出很多,可还是贪得无厌,就是因为对自己无止境的欲望不知克制。
(五)贵生
为了让为官者拥有足球app排行榜的自我约束力,老子把修身与养生联系到一起,他语重心长地发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1]241名利财货与自己的生命相比,哪个更重要?利欲熏心者都是忘了保全性命这个根本,为追名逐利耗尽心神,为欲壑难填锒铛入狱,直到最后时刻才幡然悔悟,却为时已晚。老子从贵生的角度阐释廉政建设的必要性,以警醒那些追名逐利之徒:“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1]241和自己的生命相比,那些名利财货不过是身外之物,无足轻重。过分地爱名、过多地藏货必定要付出身心的耗费,为身外之物损毁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当然是得不偿失的。
以上是对老子清廉思想内涵的总结概括,那么,老子的清廉思想产生的依据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老子清廉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老子清廉思想的哲学基础
老子的清廉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天道观和辩证法两个方面。
(一)天道观思想
老子认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1]341,既然天道是没有私心、不偏不倚的,为什么又常与善人呢?那是因为行为合乎天道的人才是老子眼中的“善人”,老子说:“上善若水”[1]102,水总是向下流,水至柔至弱,它善利万物而不争,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名夺利。水虽然从不争强好胜,但是事实却是水在改变着别的东西的本性,而水自身的本性却从来不会被改变,水能磨铁销铜、滴水穿石,而它自身却“击之无创、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②],水又特别能适应环境,“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③],这么顺应自然的特性当然最合乎天道。老子推崇的体道之士就是德性似水的人,只有这类人才是合于天道的“善人”。老子的“天”有自然规律的含义,他认为天道是公正无私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1]336,公正、公平是大自然的规律,天道减少有余的,用来补充不足的。而人恰好相反,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已经有余了,却还利用手中的权力“损不足以奉有余”,让贫者更贫,这是有违天道自然的做法,最终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所以老子希望为官者能守住道的规律,知道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循,无需人为地节外生枝。“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1]198,天道无需人的指使,自会实现万物之间的公平分配,人为的做法是逆天而行,不得长久。“天地之间最伟大的力量不是任何猛力的瞬间爆发,而是不知不觉暗中培育生长着的柔韧绵长的力量。”[2]317这种自然伟大的法则就是“无为”和“虚静”。所以人要效法天道的无为与虚静,以维持人间的公平正义。这是老子清廉思想的哲学基础之一。
(二)辩证法思想
老子从自然现象出发,指出超常的情形不会长久持续,就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1]164一样。老子以其辩证法的睿智告诫为官者,“福兮祸之所伏”[1]284。一个人能在逆境中自强固然难能可贵,而能在顺境中自警则更需要超人的智慧。我们试看一个个落马贪官,哪个不曾是红极一时的成功者?成功给他们带来了足球app排行榜的权力,成功也给了他们更宽松的监督和更稀少的反省,这成了他们走向堕落的开始,所以老子主张“功遂身退”[1]105。老子把天地之间比喻成一个大风箱,风箱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不停地鼓风,这种冲虚不满盈正是大道的特性。唯有保持冲虚不盈,方能去故更新,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永不穷尽的创造作用。“据此,‘功遂身退’之‘退’的结果,实质上乃是一种“进”,是摆脱已有之成功的拘束,走向更远大的前程,再建新的功业。”[3]274所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1]100,无私方能成就大私。有人认为老子这一思想中含有阴谋诈术,其实老子在这里强调的是无私,老子认为圣人的行为要效法天地的无私无欲,一个身在高位的人,往往方便谋求私利,因而老子唤醒人们要贡献而不是占有。如果能做到退让无私,自然会赢得人们的爱戴。所谓“成其私”,不是指成就私利,而是指成就了个人的精神境界并得到大家的拥戴。老子认为,处于过分的顺境中要提高警惕,因为大自然“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1]215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犹如寒来暑往、昼夜交替一样是天道之常。老子希望教会人们“守柔”和“不盈”,使人们通过主观努力,让事物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相对不变,延缓、推迟乃至防止事物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从而维持相对长久的正面状态而立于不败之地。在老子看来,刚强是败亡的象征,壮盛是衰落的朕兆,柔弱则是新生的标志,是生命力的体现,所以说“守柔曰强”[1]265。所谓“不盈”,就是知止。老子认为,由于贪得无厌的本性,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往往是不知止境的,这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灾难,也为自己招致了祸患,“祸莫大于不知足”[1]245,过犹不及,因此必须时时警惕:“少则得,多则惑”[1]161,“难得之货,令人行妨”[1]11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1]167。少取才能多得,踮起脚站不稳,跨大步走不远。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清廉思想的又一哲学基础。
三、老子清廉思想的实现途径
那么,为官者怎样才能做到奉行廉政呢?老子提供了如下实现途径:
(一)不居功
老子理想的为官者是“生而不有,为而有恃,功成而弗居”1]80,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生”、“为”、“功成”,是要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成就大众的事业。“生”和“为”即是顺着自然的状况去发挥人类的努力,然而对人类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解自己的占有冲动,因为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身的占有欲望。老子的不居功思想源于他的贵生思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121。许多人对待身外的宠辱毁誉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生命的重视,老子认为宠辱毁誉都会给人带来精神折磨,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得宠何尝不是人格独立的丧失?所以老子要人贵生,他要人们关注身体像关注大患一样。如果贵生,自然会漠视外在的宠辱毁誉,这样的人,不会居功自傲,才能担当大任。
(二)不贪得
老子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1]288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养护身心,爱惜精力非常重要,而贪得无厌却是耗费精力的不智之举,因此老子要求为官者不贪得。他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1]86名位的争夺、财货的贪图,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解决的办法是,一方面要给人们充足的衣食,另一方面要消解贪欲的扩张。而要做到不贪得,则须认清道的规律,“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134,认清道的规律才能做到无不包容、坦然大公,才能终身免于危险。反之,“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贵重物品到了谁的手里谁往往就会遭难。
(三)不自满
按照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过满则溢,“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129,不自满才能去故更新。老子笔下的体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工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而在长久沉静安定之中,体道之士又能静极而动,趋于创造性的活动,这就是“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1]129的静修过程。
(四)勤修身
要做到以上“三不”,必须勤于修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1]271,修身犹如巩固根基,是成就自我与处人治世的基点,老子强调在由治身到治国的大小范围内修德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官长,修德都是必要的,老子的“德”不同于儒家之德,老子在廉政方面理想的德行主要指上述“三不”所涵盖的内容。他说:“圣人去甚,去奢,去泰。”[1]188要求为官者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理想的政治是顺任自然、因势利导,舍弃过度的措施,去除一切强力或奢费的行径,否则将自取败亡。
总之,老子的清廉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学基础,并且以贵生思想和民本思想作为切入点,极具说服力地要求为官者抵御诱惑、戒除贪欲,具备现实可行性,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积极吸收老子清廉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与今天的法制建设相结合,必定会使廉政建设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富有成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