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app排行榜

图片

 
【暑期“三下乡”系列报道】中文与传媒系“三下乡”:共话戏曲魅力,齐绘非遗华彩
发布时间: 2024-07-12 浏览次数: 10

7月8日,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梆声古韵承千载,戏影非遗焕新彩”文化艺术服务团赴阜阳、淮北两地开展实践活动,聚焦地方特色的非遗资源,助力非遗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生机。

“这是我第一次来阜阳,也是我第一次跟随老师学习戏曲,这种既紧张又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日前,在阜阳演艺有限公司,实践团队成员吴嘉欣在淮北梆子戏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兰的指导下,戏曲舞步学得有模有样。这群来自亳州学院的青年跨越三百多公里,从阜阳到淮北,从梆子戏到花鼓戏,一路追寻,一路记录,通过参观专访戏曲传承人,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实地探索淮北梆子戏、花鼓戏、泗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光影流转中赋能非遗传播,打破时空的界限,将非遗戏曲的独特韵味“晒”上云端。

团队成员赞叹于淮北梆子戏国家级传承人王永兰的一腔一调、一步一势,每一个神情,甚至指尖都透露着传统戏曲的独特韵味。欣赏之余,大家纷纷加入非遗戏曲的学习之中,切身体会戏曲艺术的魅力,“我想在老师这里学个一腔半式,回去分享给我的家人朋友,让他们也能了解淮北梆子戏,一起保护这些非遗文化。”团队成员张心蕊高兴地说道。

“快拿相机过来记录!”这是影像记录负责人董彧晗在现场紧张调度的场景,生怕错过某一个精彩画面。界首彩陶的绚丽色彩、阜南柳编的精巧工艺、太和刺绣的细腻针法、阜阳剪纸的灵动图案、临泉毛笔的挥洒自如、葫芦烙画的独特韵味……实践团队在阜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用高清的拍摄设备全方位记录地方特色非遗项目的相关影像,为后来短视频宣传奠定物质基础。“大家现在看到的是花鼓戏的全息投影,当戏曲与科技撞上满怀,热腾腾的‘人间烟火’也重现眼前。”团队成员吴嘉欣边直播边解说道。据悉,团队成员在调研期间共直播4次,吸引受众3205人,评论和点赞数量达2924次。

团队成员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有作为,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深入挖掘皖北民间小戏的文化生态,通过融媒体创意呈现与线下调研二者有机结合,提升非遗戏曲的宣传力度,助力非遗戏曲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和光彩。

赓续文化根脉,齐绘非遗华彩。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社会基层,对话非遗传人,传播非遗故事,借助镜头与网络的力量,让非遗戏曲用起来、活下去。“没有哪一件非遗生来就是非遗,我将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助力非遗破界,致力于国家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相信总有一天非遗戏曲定会重新闪耀光彩。”领队负责人吴言梅表示。